焦慮無處不在。 

當被堵在車流中進退不得,當任務的最后時限迫在眼前,當忽然被推到眾人面前公開發(fā)表意見……

我們都能體味到,那熟悉的焦慮感開始爬上胸腹,或后背,令我們芒刺在背,心如貓抓。

焦慮,來源于不確定。當我們面對眼前的事物,內心感到缺乏應對的能力,或者難以掌控局面時,焦慮感就會漸漸滋生。

誰都知道,要治病,固本培元才是王道。但當面對焦慮時,大部分人還是會本能地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為什么?除了焦慮本身實在難耐之外,缺乏應對問題的方法也是關鍵所在。

1、將焦慮消滅在萌芽階段

你周一早上坐到辦公桌前,電話、手機微信、電腦QQ都開始次第響起,將一樁樁的工作擺到你面前。這時,你會選擇從哪件事開始做起?

大部分的人會本能地選擇最輕松,或者最一目了然的任務。

但是,每次都本能地這樣選擇,那么緊急的、或是困難的任務就會被一次次地延后。雖然你的意識渾然不覺,它正沉浸在你不停完成任務的喜悅之中,但你的潛意識卻深知這一點。于是,焦慮和壓力就有可能潛移默化地悄悄在心中滋長。

隨著這些“硬骨頭”的逼進,上述的不適感越發(fā)明顯,而我們也有可能開始本能地逃避、拖延,但這完全無濟于事。終有一刻,我們面對壓力重重的工作或情緒崩潰,或將壓力轉嫁到他人身上。 

現(xiàn)代人情緒不良、脾氣暴躁、對他人缺乏耐心,這常常是原因之一。

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就必須采取一種新的安排工作的方法。

我們可以嘗試“艾森豪威爾法則”。

艾森豪威爾法則又叫四象限法則,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第34任總統(tǒng)、陸軍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作為一個將軍,他深知及時做出正確決策的重要性。

在長時間的實踐中,他發(fā)展出了一種快速厘清手中任務的方法:畫一個十字,分成四個象限,分別是重要緊急的,重要不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不重要不緊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進去。

這樣一來,手頭的事情變得一目了然,而且,它們的定義也煥然一新:沒有了原先我們內心根據舒適原則添加上去的標簽:舒服、想做,取而代之以理性的、最優(yōu)原則的標簽:重要、緊急。

這樣,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自己先完成最重要而緊急那一象限中的事,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更可以使焦慮在萌芽階段就得到良性處理,不致危及我們的情緒。

2、讓自我掌控的感覺越轉越快

當實踐了一段時間以后,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光有艾森豪威爾法則還不夠,因為除了那最重要且緊急的第一象限之外,另外還有三個象限的事呢!處理得不好,焦慮還是會隱隱滋生。這時,我們就需要將這一法則更進一步細化。

我們首先需要將重要或緊急的事一一列出,然后預估它們的內容與耗時。

不要小看這一過程,人很多時候產生焦慮就是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或者自己的安排出現(xiàn)紕漏而導致的。我們會在這種手忙腳亂中體驗到深深的無力感和無能感,從而對某些事產生心理陰影。

但是,如果能夠預先對某一任務的內容與耗時有一些估計,我們就有可能把它們排在更合理的位置上,從而使完成它的過程更可控,感覺更良好。 

比如,一項工作預估兩小時,那我們就肯定不要把它排在中午下班前半小時再開始做,否則,饑火燒心,哪有心思解決問題?

如果一個任務需要三個人共同完成,那我們就要把它排在三個人都比較有空的時間段,免得我們興致勃勃地開始著手,卻左右碰壁,最后敗興而歸,滿心都是“今天怎么這么不順利啊”的埋怨。

當我們把自己的工作時間劃分成一個個區(qū)塊,再安排并填上合適的任務,并一一完成時,在這個過程中就會體驗到可掌控、有能力的良性感覺。這種感覺會像潤滑劑一樣,讓我們的車輪轉動得越發(fā)良好、飛快,自信與自主的感覺也會與日俱增

3、深入了解自己,激發(fā)內在動力

如果我們長期使用上述方法安排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并在實踐的過程中悉心體會,用心雕琢,漸漸地它就會和我們的內心契合得越來越緊密,我們也就有可能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比如,在執(zhí)行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把時間估計得過短的傾向性。在屢次超出規(guī)定時間后,我們就要停下來好好想想,是什么因素導致我們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效率?

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是自己急于求成,想向他人炫示能力的心態(tài)導致了這一傾向性。但一次又一次的事實向我們證明了,這樣不僅不會讓我們獲得成就感和他人的認同,反而會因為計劃被延誤、打亂而心生挫敗,他人也因為希望落空而對我們失望,結果適得其反。

比如,我們可能會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己比較薄弱的能力點所在。我們可能無法很好地將工作內容有條有理地向他人表述,或者不擅長做歸納總結的文字工作,等等。

這樣,一個清晰具體的努力方向及一段時期內要達成的目標可能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在眼前。這類目標通常會激發(fā)我們內心強烈的動力,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清楚地知道,只要提升了這方面的能力,之前面臨的很多問題都能得到良好的解決。這比那些我們憑理性和所謂知識構建出來的目標要鮮活、有力的多。

我們經常無法確知自己把問題搞砸的真正原因所在,于是常常胡亂歸因瞎嘗試,結果是與好的狀態(tài)越來越南轅北轍。而長期制訂計劃,并觀察、分析計劃完成情況的這一工作方式,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條自我觀察、自我分析的渠道,幫助我們逐步深入了解自己,并有理有據地對自己進行改變。

就拿我的一個來訪者小吳為例。

他在運用進階版艾森豪威爾法則這一工具安排工作三個月后,發(fā)現(xiàn)自己在完成一項工作的過程中,確定創(chuàng)意、與人溝通、組織文案都相對順利,但在制作項目報告的PPT上會反復修改,耗時最多,而相當程度的焦慮感和無力感是由此產生。

之前他沒有明確標的物時,會將領導對于他PPT的反復修改認為是對他之前工作的整體不滿,甚至是對他能力的懷疑。在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后,他專門去參加了一個制作PPT的培訓班,利用晚上和周末的空余時間學習,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就大大提高了自己設計、制作PPT的水平,同時也極大改善了自己對于工作的認知和感受,現(xiàn)在他感到對于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當基于自身現(xiàn)實進行改進時,我們就不會有憑空而立的空虛和惶恐感,而這常常是脫離實際、跟風制定所謂“良性目標”的人所體會到的。

而且,脫離實際的“良性目標”因為反映了我們內心的遺憾與自責,所以為了自我彌補,它常常被拔到不切實際的高度,并缺乏具體的評判標準。

為這樣的目標而努力,我們往往感覺怎么做都不夠好,從而收獲到大量的自我否定,越發(fā)覺得自己能力低微。

當目標是踏踏實實地契合自身狀況而設定時,評判標準會是很清晰的,而且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在一次又一次的“跳躍——成功”中,我們便會深切地感覺到自我成就,這就開啟了良性循環(huán)。

歸根到底,無論是目標,還是改變的方向,都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才能有真正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規(guī)劃成功的未來,不如從畫出一個十字開始吧?